1. 首页 > 实时资讯

逆转:21℃室温超导结果据称被美国院士复现 新实验基于原始样本 台大文海虎再提出3个疑点

室温超导和双反转?

没错,就是今年3月几乎颠覆物理学界的“21室温超导新材料”成果,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Ranga Dias团队。

当时,国内外许多团队立即尝试重现这一实验,但均以失败告终,质疑声四起。

然而现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表论文称:

结果已初步重现。

并指出其他团队因为样品制备不当而没有成功。

顿时,目光再次聚焦在了这个实验上。

这一次,是真的吗?

美国院士称,21室温超导实验初步复现。这位院士的名字叫罗素赫姆利,他是国际知名的高电压领域专家。

他的团队的复制方法是根据迪亚斯提供的材料。

即他们对Lu-N-H样品进行了电阻测量,发现该材料在室温附近的Tc值和对氮掺杂氢化镥的压力依赖性与Dias之前的结果非常接近,即这个新材料确实是室温超导。

同时,这一成果是基于同一材料在不同实验室同时进行的另一组独立测量的实验,似乎能够进一步证明其可信度。

实验的详细过程也在知乎网友@SACE总结等文章中公开,包括:

通过拉曼光谱发现Lu-N-H样品中存在与化合物A匹配的特征峰(Dasenbrock-Gammon等人利用Lu-N-H在10kbar的极低压力下实现了294K室温超导);

使用压敏电阻测量样品的电阻和标准红宝石荧光法测量压力,发现在8.5 kbar的压力下,Lu-N-H样品的电阻在冷却和加热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可能与样品的超导性有关;

除了使用原位共焦拉曼测量和电传输测量外,还验证了Lu-N-H 样品的结构和相位一致性,并发现样品制备条件对于成功合成超导材料至关重要。

—— 是的,Hemley的论文也重点回应了文海虎等台大团队之前的“证伪”实验。

文章说:

超导材料的成功合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品制备的细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些程序。

也就是说,大家重现失败了,因为合成材料的方法和原来迪亚斯使用的方法不一样(而且他直接拿到了原始样品再进行重现实验)。

除其他外,Hemley 还讨论了为什么“不同的合成方法会导致不表现出超导性的样品发生变化。”

总之,该材料的合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结构(包括氮杂质控制),而且还充分考虑了化学计量和N-H空位序等条件。

反转?等一下。那么,美国院士的递归实验能代表迪亚士逆转的成功吗?

意见不一。

知乎网友@李道瓶说道:

要确凿地证明室温超导性,除了电阻数据,还有磁化率数据所显示的迈斯纳效应。

但Fellow Hemley 的重现只包含前者。

这也是很多人反复质疑的一点。

此外,还指出没有给出外加磁场抑制超导的实验数据和比热数据。

总之,只提供了单一数据的一个方面,说服力不够。

其他人质疑为什么迪亚斯能够向他提供原始样品。

这要从两人的“特殊关系”说起。据了解,赫姆利教授一直与迪亚士团队在超导材料研究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也是迪亚斯的支持者。

因此,也有人表示,能不能把样品送去其他球队复现?

当然,也有网友说“找自己人帮忙”,其实可能也有迪亚士团队自身的考虑。

不乏支持的声音。比如好友@SACE 看完论文后说:

赫姆利的实验是有根据的。只要用的材料是真的,室温超导的真实性其实也可以算是大大的提高了。

现在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来研究材料的真伪。

值得一提的是,环球科学迅速采访了南大文海虎教授,他还有3个疑点:

首先是认为阻力所涉及的转变太突然、太陡峭。它违背了对超导现象的基本认知。

二是文中所示的电极做工很差,形状很不规则。

最后,电阻的下降不能代表超导性,还需要其他更本征的性质,尤其是磁性。

因此,基于这三点,文海虎教授认为,赫姆利的重现远非逆转。

因此,我们不得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待更多的证明结果。

因此,也有网友担心:

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反复刷头条不会是结局吧。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306.06301

参考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634124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比特(ID:QbitAI),作者:风瑟

本文由网络整理发布,不代表东辰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ktwxcd.com/sszx/2532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vx614326601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